关灯
《文稿,还能这样写》作者雄文《笔杆子碎语》作者王一端《机关文稿写作入门》作者杨新宇《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》作者何新国
最新《公文写作培训课程》直播间《公文写作百法例讲》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、《老秘笔记》作者老猫《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》作者胡森林
开启左侧

记者要会琢磨标题

[复制链接]
铜陵秘书 发表于 2012-11-11 07:17:5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 
公文写作培训班
一 、记者要有标题意识
5 s, d- @0 o% S0 l$ T+ H: ^! X9 q( i, @. ]: Y8 ?$ b9 E
翻开林林总总的新闻教科书,你会发现,大多将标题制作列为编辑学教程,给人印象似乎做标题是编辑的事,而无关采访记者,这其实是一种偏见。: i* p$ \) i% p3 o

9 ~3 u% Q9 C2 O的确,从寻常的采编流程来看,见诸报端的标题,制作职责明确为编辑,做标题的首要责任在编辑。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记者可以忽略做标题的责任。
: w$ A% |/ h2 p4 G" l% @$ M
0 d" V) U, E1 ^: O做文章,古有“题好文一半”的说法。“看报看题,看书看皮”,也是传媒界流传不衰的行话。作为纸质媒体,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,是新闻的标题。对记者而言,要打动的第一个读者,是编辑。稿件的标题生动传神,会一下引起编辑的关注和兴趣。相反,标题平庸枯燥、毫无灵气的稿件,编辑会本能地排斥。
# z6 A, `4 k! r# |+ S: n0 ~8 P
8 o2 A4 W* R8 m& V; B二 、标题意识有利于采写新闻) R0 y- `& }: K  o6 V1 ~

9 l. N3 ]" \% v. R! [3 i3 E$ j& `其一,训练采访思考能力,提升对新闻的判断和鉴别水平。- v& Z5 X% b: F/ }& i; m. o

, p% ~# S( ^1 e6 V# n: f7 L/ {对一个采访选题,最重要的是抓住核心观点,发现选题中最有价值的东西,避免纠缠枝节。这就要求记者能单刀直入,一下拎出新闻核,发现新闻的最亮点。如果记者能够脱口说出稿件的主题,那他对所写报道的主题、角度已经构思成熟,新闻判断已经完成。反之,则说明对新闻材料还没有清晰、准确地厘清,思路需要整理。
* p) [8 {: g# v) j$ G% D
( c5 e; n! X7 |6 b4 C5 i标题意识越强的记者,采访越干脆利落,成本与时间花费越少,能够敏感地迅速奔赴最应该前往的采访点位。否则,会陷入迷茫,浪费时间与机会,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始终步步落后,处于不利境地。
1 {6 B. h% o8 t3 h
. e3 i& A/ T/ R3 J其二,训练新闻写作能力,增强新闻材料的提炼功夫。
* B% K) S) E! ?7 ]% m* p  a# `  {' R
) f" F) h, Z# J4 y( _% b" p新闻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,记者水平的高下,首先体现在新闻发现力、鉴别力的差异上。记者每天落笔写稿时,都会暗暗自问:写什么?怎么写?许多新闻媒体的把关人都习惯这样问记者:“稿子的标题是什么?”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:新闻的主题是什么?
" v  i$ O9 R7 K1 I
/ m! N6 M- ~8 @; U) j/ P记者采访采回一大堆纷繁芜杂的材料,要选出最有传播价值的东西,剔除不需要的,这就需要一个取舍的尺度,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作红线,串起一堆互为关联、体现逻辑层次的材料。找到了这根主题红线,写作一下变简单了。找不到这根红线,如何落笔就成了问题。4 e  R8 w7 X# ?% Q' n, N$ Z5 b

( S! ~3 R. \1 u9 i有时,采访的内容本身新闻性不够强,很硬,这时就更需要选择一个好的主题,更注重表达的软化、活化,以便立马吸引读者,增强稿件的可读性。比如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参观东风本田公司时,许多媒体都派记者采访,后来见诸报端的稿件,大多是流水账式的参观过程记录,对普通读者而言,没什么可关注的。但有一家媒体新闻以《国家副主席没问出的价格》为题,报道曾庆红向东风本田公司负责人询问即将出厂的C—RV越野车的价格,被婉言拒绝,理由是“属商业机密”。曾庆红不以为忤,含笑点头表示理解。此主题一下化平淡为神奇,让国家领导人尊重商业机密、尊重国际惯例的崭新风采跃然于纸上,包含的意蕴好不丰富。
3 s' ]1 o% x  c9 }. p' T# B' y
$ O5 y; v8 h% K2 \三、记者做标题的要领
9 z1 v% m- k5 m  f6 H5 \: `/ A8 t! B3 B1 i/ I
怎样做出精彩俏皮的标题呢?相对于编辑而言,记者做标题的要求可相应低一些,最重要的是找出新闻材料中最有传播价值的一块,或找出最有新闻性的侧面。其要领如下:. Y% ?1 Z- W3 J; W  [1 x( i6 a* D& A7 F
, f  V3 }) J/ Q: ?' i
要领一:攻其一点,不及其余,切忌面面俱到。一篇稿件采用的新闻材料可能很繁杂,新闻卖点也很多,但不可能都在标题中一一展示,新闻的多个侧面,也不可能全部突出,只能选择最能勾读者眼球的一点来做标题。
) A5 ~3 f# f! V; B( d( B- y" q7 y+ N; m6 D* U
要领二:找到最精当的一句话,用一句话抠出新闻眼,做出出彩的主题。有的记者心中明白稿件的新闻价值所在,却缺乏用凝练、传神、通俗的语言加以表达的能力,一句话说不清最想说的话。
. d7 W% k& t9 k9 X3 f; c# d5 F# _3 p* v2 W
好的标题要具备一个特质,一下让人记住,容易被人口传。如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《武钢人不吃钢铁饭》,写的是有关武钢主辅分离、大量分流不直接从事钢铁生产员工的事,事实本身比较枯燥。但这则消息的主题通俗、形象,琅琅上口,易于传播、记忆。事实上,消息本身也确立了这样的写作基调,自然容易为普通读者接受。
  R4 k0 g# Q6 r. m, h4 h- f  e- S
4 }; P  f4 C1 W) Z5 S3 a要领三:多做实题,避免陷入华丽文字的陷阱。* d; k7 k( m7 w1 v' m0 ?5 i* N
- @+ \% {( @3 M  x% E
文似看山不喜平,标题也忌一般、平庸、四平八稳、缺乏灵气。但如果过度追求文字的华丽,又走进了误区。目前,实题普遍走俏,过于拗口、拐弯抹角的虚题不太受欢迎。这符合现代受众的心理,时下公众的生活、工作、消费、阅读节奏都普遍加快,凡事讲究快捷,拿张报纸细细品味乃至把玩文字的人,越来越少了。读者大多要求,一眼看出你想说的是什么。因此,文绉绉、咬文嚼字式的老式标题,渐失市场,口语化、形象化的标题,渐成业界风尚。( x& g# s7 B& `$ o# ]3 ^. n
# o; F8 V6 A$ e" s
曾获中国新闻奖的消息《三番议政结酸果 人大代表扫厕所》,标题俏皮有味,虽借用对仗手法,但又不刻意追求一丝不苟,甚至有点打油诗的味道,文化程度低一些的读者,也能读懂读出意味。唐志平
标签:记者
 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0关注

20粉丝

509帖子

排行榜
作者专栏

关注我们:微信订阅号

官方微信公众号

客服个人微信号

全国服务热线:

0595-22880819

公司地址: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

运营中心:福建省泉州市

Email:506070961#qq.com

Copyright   ©2015-2025  老秘网 责任编辑:释然Powered by©Discuz!技术支持:秘途文化  备案号   ( 闽ICP备19022590号-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