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公文?这么问有点严肃,大家不好回答,就是让写了一辈子公文的人给个定义,其实都不准确,或不全面。我们换个问法:公文是个什么东西?我们按照公文的几个特点来总结下。
1 J. u Z* z- p/ N) Q0 X
5 \3 F6 ^8 | B+ g 一、公文是决策者权力的延伸。公文的思想和要求,仅是决策者即宣读或下发公文的人的大脑和四肢的延伸,它反映决策者的意志,以及为保障其意志得以实现而所具有的保障措施。与决策者相对应的执行者和相对人来讲,公文又是规则、纪律、方法和目标。
0 C" L9 A7 x" O0 C/ K) G# Q: I0 [* u 1 ^' r3 G& S o: Y' [& g
二、公文的生命周期很短,适用范围有限。与一般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就在这一点。公文的生命周期与决策者执政的时间相吻合,决策者离任,他在任期间的多数公文便失去生命力,即便是个别的伟人的作品,也是靠行政或党的权力强制其生存,如毛选、邓选、江选。公文的适用范围仅局限于决策者的权力范围,县长讲的话不可以在全市适用,村长讲的话不可以在全县适用。文学作品却无此二限制。公文受制于决策者上级的意志,所以我们常见“根据上级某某精神”此类的篇头。 8 h: n" S2 Q `7 X
% _8 W6 t- y3 D* w4 W- G
三、公文的作者不参与实际的创作与发行。公文的作者都是幕后英雄,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写公文的人,后面单讲,决策者在使用公文前可能经过多人修改、集体决策、上级定稿,但一旦从决策者口中读出,手中签出,其作者便是决策者,与写公文的人便无任何关系。 2 {* d( p$ o# J m
5 O) Y4 [2 p1 x- M' | 四、公文的创作从来不是自愿的。有别于文学作品,每一篇公文的写作都不是写作人自愿完成,也不是独立完成的,多数公文是“被迫”制定和完成的,不适应于一般的审美标准审视。 ' n2 @1 u9 V* ~
) R' ?- d, i" l9 J9 d
从这四点来看,公文没有真正的作者,只是决策者的意志反映并受制于上级意志,不是参与创作者真实的意思反映,又没有美感和长久的生命力,还要靠权力保障运行。所以,公文,它不是个东西。
9 r }) \, J; J+ y2 V8 M' p
- u' }$ H d3 {
$ Z+ u5 x9 k0 `( c那么,写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的人,是些什么人呢? & Z% r1 a& ^5 K/ {* V4 G9 ^
, b: U" |# x+ @( v: C0 x$ N% A- T4 C
顾名思义,是写公文的人,混得比较好的,叫秘书。这种人,也有这么几个特点:
, F( @4 ~: C9 {1 g0 O/ L% R0 m! @' I& H V( D
一、有违圣贤之道。孔子曾说过: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在封建社会几千年的传承中,文人不干预他人的事务是相当严苛的戒训,尤其是不干政。自古以来,文人干政的,皆不得好死。可是写公文的人呢,不是领导,不是决策者,却要站在决策者的高度来写文章,关起门来当领导。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演化成领导的大脑助理和触角,这实在是有违圣贤之道。 Y' O2 z/ V" c
Y4 R1 P* }1 X1 o6 g/ V# g$ y
二、有悖父母教诲。自懂事起,父母就言传身教,以说真话,做真事,不骗人,不说无把握之话。但是写公文的人呢,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,决策者让怎么写,就怎么写,免不了假大空,助长了不诚信的风气。 ( |# | {$ K K* c" N
# L7 ?$ y$ C# Y5 t9 R3 y- a2 X
三、有损上级水平。写公文的人代劳代笔成了习惯,自然不自然的就替决策者代笔代言,使得决策者的大脑钝化,经常拍脑袋得以清醒,久而久之,容易作出不合时宜的决策,写公文的人罪在此。每篇公文被宣读后,如果确实好,受众都一致认为是领导水平高,使领导误估自己的水平;如果有瑕疵,受众和领导都以为是写公文的人不负责任,就那个水平了,养成领导随意迁怒于人和不负责任的不良习惯,对我们的事业有贻害。
! F( ~; n' n7 D) T( H. M2 d! H
" P* `- j) A/ h 以上三点,充分说明,写公文的人,其实不是人(相当于骂自己了,老秘网的朋友们不要拍砖啊:)
' B2 i9 t+ b$ f. o' |) G7 \ X! p" [% _3 R0 L! v t
既然公文不是东西,写公文的人也不是人,那为什么还有人非要写呢?细究之下,除了职责所在之外,肯定也有好处。
. c4 o& y/ c4 ^# Y% ], T
3 e) Q3 W) ]- ?$ l 一、职业稳定性好,竞争压力小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