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 X7 H* {# [" S/ j( x3 E0 K0 q8 t% X* n% q+ j; E& Z! k' R
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。作为公文反映对象的“事理”,也概莫能外。一篇公文,其写作的要求有很多,而“合理”是最重要的要求之一。 ( e% t8 s+ c h
; H- c* a& C9 n9 u. y% s就 公 文 的 反 映 对 象 来 说 ,“ 事 ” 为 基 础 ,“理”是标尺。“事有必至,理有固然。”公文无论叙“事”还是说“理”,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,入之于文,要符合逻辑,见之于举措,要合乎事理,否则,公文的实施和执行就失去了情理上的基础。要使公文反映的事理“于理有据”,我们先得审视一下一般公文所表达事理的具体情况。就目前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实际来看,按时间为序,一般公文所要反映的“事”不外乎三类:一是已发生的。或对存在问题和取得成绩进行归纳,或宣布相关事实。二是正在开展的。或讲述推进举措和要求,或明确目的任务。三是将要做的。或分析形势,或判断趋势,或明确步骤。不论大事小事、实事虚事、现在事将来事,要在公文中准确地进行反映,必须在“理”上坚持“江河湖海,各畅其流”,实现“三个一致”,做到“三个符合”: . q; S% [. j3 @, e8 Y, X
, n1 j8 H" @8 g一是与事实一致,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。公文姓“公”,其辅政性很强。而其辅政的前提,就是坚持实事求是。这是最根本的一条。公文总结,提出的举措,明确的办法等,都必须立足实际,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,滞后或超越于现实发展,都会造成工作的被动和损失。例如: 8 q ]# z! ~$ M% X5 }) I$ d
) i3 a0 G- K e* S( {3 \8 S3 q【例1】" a$ g! y6 Y$ D% G4 S
实施渐进“清单化”管理
# U8 v' G/ z! p2 i/ i# \( o8 Q! [% a# O! i
迈入精细×ד深水区” ( M1 v/ w- K5 j
) s3 X; u) M& ^, o/ a——《落实××精细化管理长效的体制和机制研究》课题摘要 / e' a; r: F |/ D
( n, C* I4 H9 h! E6 o, _1 i
一、实施渐进“清单化”管理的重要意义
9 l& |* V; H0 f5 F. Y; R2 q. \/ r: Z
% u0 G* n% i) R% l) S5 x; I2 S(一) 管理“清单化”,是落实×ד精细化”管理的必要前提 2 ?! w5 `- A* i3 D2 D6 t8 v
' B- M- l+ o Z4 Z/ y(二) 管理“清单化”,是落实×ד长效化”管理的重要手段
5 N/ Q5 C7 h; x" k
" |/ Z7 }/ ? J(三) 管理“清单化”,是实现×ד规范化”管理的迫切需要
! D, V# Y: ~( V, e& o
& v2 J3 Z2 Q1 k& k: U/ R(四) 管理“清单化”,是实现×ד最优化”的根本途径
( m! z: g# c3 G$ X4 f7 v. }& \0 f: N" c, [, z6 V- P) ]
二、实施“清单化”渐进管理的主要举措
3 G8 d! @! v5 _; O% g4 x
5 m' k9 i2 g: m( d6 J(一)建立管理区域清单 1 J/ e# B. u# ]. K/ L: T( z) c
6 v8 K! [8 a% k( ~. e(二)建立管理权力清单 1 [+ r1 E! `4 U* H5 n6 X1 ?$ w" T
& ^- U: Q! s. ?) v u1 y
(三)建立管理体制清单
9 G) ^# h- D/ u" ]% t- M$ ~9 N: A: t
: M! G/ e1 x4 Q! u(四)建立管理对象清单 - A% O6 G6 D0 i( t5 w
J' M: ]7 \+ X(五)建立管理资源清单 & L9 R) a( I/ U8 k0 e! b* Y' d
' g9 m1 d) ~; r: P1 H9 r/ j; x) ^
(六)建立管理规范清单 2 V% k9 b- k1 t) [+ I9 D
_6 M+ J3 C4 t) Q8 f. z; J(七)建立管理目标清单 5 k" D2 g# r2 X
: s% g9 D- r; a7 O6 U2 {
(八)建立管理疑难清单
7 u! ]1 ?) X4 E6 f' c% p g, w: E: j) M5 U+ E
三、实施“清单化”渐进管理的根本宗旨
" p7 L; e4 R: U% Q) z* @7 n7 @7 \# S- ?3 {# K. \
具体说来,主要有“八个长”:
* ~: J) Y" L& r6 T8 E/ |3 H9 x5 Z
' X" v( }/ \6 o) m3 }理念要“长”
! `) k9 l. v; @. l4 v1 g
3 `5 }$ U- W ?: D7 `. c目标要“长”
/ l: j! F7 V8 ?$ M5 q) f& [2 K* H4 c& L% u, D7 ~5 T8 b
制度要“长”
+ f) u2 {& q; v& T9 |* r% @& e9 U$ o* r3 Y+ q; Y
体制要“长”
* s+ M* c; f- r& j' p
# ~1 k3 z. C; G- F投入要“长” 7 X W+ o- Y& x, z. z' [- Y) o6 w
6 g4 A4 E- X) p$ L
队伍要“长” . M, f" K) B8 q8 k# T, ^
. w, I; Z) v* k7 R% |
责任要“长”
6 ^( D7 m k3 V7 `- A% q8 B% |2 i4 e+ S
机制要“长”
' e" k; J6 x1 h3 Q; }8 R' A- [% P
例1是一篇课题摘要,课题名称是《落实××精细化管理长效的体制和机制研究》。就标题而言,重点在“细”和“长”,如果把这两个字表达到位了,也就实现了本文的写作目的。总体来看,文章紧扣“细”和“长”这两个字,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,由实施“清单化”,到迈入“深水区”,文章在结构逻辑的安排上处理得很到位,“八张清单八个长”,如一串彩珠,珠落玉盘,使文章的主题十分突出。但问题就出在“八张清单”上,有些清单可以实现,如区域、对象清单等,但也有一些清单就目前来说,难以实现,如“疑难清单”,关键看是什么样的难题,如果想将大小难题一网打尽,不免有些异想天开。因为世界是一个在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与解决中走向前进的世界,不可能“毕其功于一役”,这是世界发展的真理。如果能将所有的难题“清单化”,就无所谓难题,也无所谓发展了。这明显违背了事物的发展逻辑。事实上,某些事情,包括权力、难题等,正是因为目前无法做到“清单化”,才有进一步研究和推进的必要。因此,“八张清单八个长”,听起来可以,但可操作性不强,也使本文的实际效力要大打折扣。这就告诉我们,在一篇公文的写作中,提出目标、明确思路,落实举措、阐明要求等,在思想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,有的放矢,确保切实可行,行之有效;在方法处理上,尽可能采用举实例、列数字等方法,借助“真”和“实”的力量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6 {( b0 `" D, O) @8 q8 y1 L G" N) V' l! c0 ?
二是与常理一致,符合对事物发展认识的逻辑。在一篇公文中,对事情或现象提出观点、发表看法、进行剖析、指出方法等,必须符合人们普遍的认识水平,“按照常理出牌”,先写什么,后写什么,哪些浓墨重彩,哪些一带而过,都要从人们认识的实际需要出发,与人们认识的实际水平保持一致,在对材料的选取、语言的运用和结构的安排等方面都要注意这一点,否则就有碍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度和认同度,由此也影响到最终的执行。例如: - G' F$ E& h; R. i; l3 m+ ?0 {
n* t4 m# g& E7 F$ {+ ]5 W
【例2】9 P/ P% f$ R5 x8 V: N
××市××工作情况及发展设想 - b D* K2 M" ?0 D j
# `6 d) }' U5 i. P$ J' s( j
一、我市××工作的现状 4 [8 S' Y5 g" U* z: i
$ p/ Y; k2 V5 q z5 R* L: V(一)发展历程
0 ^! [, ^' @% m' o7 z4 ?' b* q, P7 b% O9 a5 X, ~7 ^$ k! l: ^+ u
(二)运行机制 . b# W1 m# e" N# |% e
% |* s0 M* F* _$ z4 w* M
(三)特点成效
( E! M% H' c! e/ y
7 W: L1 H1 F. D5 w2 A4 F1.搭建了××平台 8 i# V+ L- R2 p) A( k
* x% ^$ { T1 B% Y/ p, [- e2.落实了××思路 6 J# z9 R. X( v8 R
2 c( G% e% @: @5 ~- P: `3.形成了××特色做法
! N& g1 ]7 j% B3 h& D- F9 @; e
2 u! c8 a) @# t% v$ e& M% @4.探索了向××的转型
% X1 f Q2 @: @; M% x. y% L2 e1 A+ x+ t! b0 S
二、兄弟城市的主要做法及借鉴
6 g1 Q4 I2 ?* Y7 m( W
6 P/ M3 z2 A5 k" z9 R1 k(一)兄弟城市的新发展 ! v7 Z" |% |1 r. u! ~+ @/ W
: e! _) B% Z3 i(二)与兄弟城市的差距分析 - q' I1 z7 w* \8 [
8 Y4 m: h$ Q% I, S
三、下一步发展设想
+ q# w/ ]# I, i H
% R" P, {+ z0 f9 a6 }基 于 我 市 ×× 体 制 机 制 现 状 , 建 议 按 照“××”的思路实施转型升级,具体设想如下: / v7 S6 ]6 S( k. P( q! B! H" y3 a
4 n# w8 G" G# _9 X8 l2 c: v+ @9 ~2 c
(一)管理范围
; D {( [* _& g& V% L* ^9 h! q( T3 S0 [7 C) Q" n$ S
(二)职责设定 8 b3 [, Z0 O: f0 W% w; U2 _
; {0 ^% s- R- v" _(三)重点任务
- ]) e1 f( e+ C1 r1 C4 P( _
9 P$ ^' N3 p5 V1 A(四)保障措施
: s, Y$ Z5 R! V6 A# A4 }
) W: C( R, y/ C; j: A. E4 r(五)预期成效
! U6 v# o& ~/ M. X; y" H* I6 Q. |; n7 @
例2是结合上级要求,就某项工作的转型升级提出对策思路,报领导审批。为了提出建设性建议,之前该部门专门组织人员到相关城市进行调研学习。对于这样一篇类似于调研报告的文章,该如何安排结构?首先,要明确主题是什么,显然,就是“转型”二字。看似二字,恰是一个牵涉大量人力、财力投入以及体制调整的重大问题。其关键在于:为什么要转型,必要性在哪里,是否有可能,与现有工作模式是否冲突,是否有必要,等等。为此,文章的结构安排应当是:一、转型升级的必要性;二、转型升级的可能性,包括现实基础和经验借鉴;三、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
) B. f7 Z! M% r, [(理想模型) 及具体路径。如此组织汇报稿的结构,主题会更突出,层次会更紧凑,也符合人们思维的习惯。
3 w! ]% X" F) [; r, v
4 o5 b7 v, z+ @三是与文理一致,符合对事物发展的认识进行反映的逻辑。公文写作实际上是对现实工作状况的一种文字化、政策化的反映。写作者要把领导、自己或行内人士在现阶段对事物发展的认识写到公文中去,就必须遵循公文写作的逻辑。“反映的质量”也取决于“反映的手段”。这种反映,第一,要符合文种的特点,比如说,同样一个反映内容,如“加强基层锻炼”这一内容,写实施方案和领导动员讲话稿,写法会大相径庭,实施方案要重点阐明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意义、实施步骤、主要举措等;而领导动员讲话则要从“提高认识、认真组织、加强锻炼,善于总结”等方面提出要求。第二,要符合文法的特点。公文写作的文法,讲究简洁直接,不追求“盘马弯弓故不发”的悬念效果,不崇尚“文似看山不喜平”的曲折有致,不提倡“层层加染频上色”的辞藻华丽,而应简简单单,平平白白,清清楚楚,这是公文的最大特色。第三,要符合文体的特点。要注意公文语体的特点,不能把公文写成论文,也不能写成文学作品以及其他语体。例如: : P3 g- t3 [6 A/ C: ^9 ?
& n7 f) a7 w1 f7 Z. C2 k" m本文从“对事物发展、对事物发展的认识、对事物发展的认识进行反映”三个方面来厘清“事理逻辑”,层层深入,犹如进入公文写作殿堂的“三重门”。过了这“三重门”,我们写出的公文就能事合其文,文称其体,达到对事理准确、恰当、艺术的反映。(作者:房立洲 摘自拙作《公文写作百法例讲》) |